7月30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报告。截至目前,江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传承2500多年、从皇家宫殿到江南园林再到民间住宅,香山帮工匠营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精品。历经岁月长河,“香山帮”如何延续技艺的纯正?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近日,江南时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苏州市胥口镇的“香山工坊”,探秘“香山帮”薪火相传的独特路径。
2006年,香山帮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年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保护责任单位应时而生,与胥口镇政府共同打造了近400亩的古建文化产业基地,并于2008年成立了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随着协会的成立,分散各地的香山帮子弟有了共同的家园,大家汇聚在这片名为“香山工坊”的文化产业园,共谋发展新蓝图。
7月26日,苏州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公布了第五批吴中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推荐的20名候选人全部入选。这一好消息也成为协会近年来助力“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
据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介绍,“香山帮”的发展历经起伏,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为求破局,香山帮营造协会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在摸索中对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也有了更为清晰、合理的规划。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中,我们可能只需要少部分人去专心沿袭传统手艺,其余大部分人要在深度领会‘香山帮’精髓的基础上,用更先进的技术按照‘香山帮’建筑标准来完成更多创作。”冯晓东说。
在“香山帮”的木工加工中心内,数据化操作加工生产的产品比纯手工打造的更为精准、高效。新一代的香山学徒们,不仅要掌握“香山帮”的营造理念,而且要学习新型操作方式,这对学徒们的学术门槛有一定要求。如今,在“香山帮”不断壮大的队伍中,也涌现了更多高学历专业型人才,为非遗传承积蓄更多能量。
“85后”硕士孙珉,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又成长于建筑世家,对“香山帮”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钦佩不已。从事建筑行业近十年的她,于今年6月,在“香山帮”一年一度的拜师大会上,正式拜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为师。
“‘香山帮’一直在与时俱进中。”孙珉认为。常年奔波于各类古建、文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她,结合自己所学将这些建筑的核心方案、施工手法等数据一一记录,录入一个庞大的“香山帮”数据库,而这些珍贵的数据也将会成为这项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基础与准则。
标准化、数据化,让“香山帮”技艺不再只停留在“父传子、师传徒”的单一途径上,为有效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20年,由陆耀祖口述,香山帮营造协会常务副会长唐建芳整理,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导,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许浩编撰的《香山帮建筑园林理念与营造》一书正式出版。从香山的环境与香山帮建筑匠人的传承关系、香山古建的基本做法等九个章节,全面揭开香山帮营造的作品“宛自天开”的奥秘。
与此同时,近年来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也编辑出版了园林古建类技术书籍2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及学术刊物近60期,发行到全国各地。
从言传身教到编撰成册再到构建数据库,新老传承人身体力行地延续着“香山帮”的精髓。
与时偕行,历久弥新。多年来,“香山帮”始终与时代同频,不断精进,将传统精髓与时代特色有机相融,推动“香山帮”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晟园,一座融合了现代需求的功能性园林,弥补了古典园林只能看不能用的遗憾。该园由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设计打造,从设计到材料选用再到一系列现代设备的融入,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院院长薛东将自己所学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充分结合:将传统园林接待室中的落柱改成花篮柱,扩大空间,更好适应现代接待要求;引进空调、地暖、天然气等一系列设备以增加舒适性;设置卧室、厨房、办公室、会议中心等区域,在保障园林观赏性基础上,逐步提升园林的实用性……薛家祖孙三代以不同方式传承着“香山帮”技艺,薛东在继承了祖父辈香山根脉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大胆创新,不断创作“香山帮”的新故事。
“晟园以传统营造融合了现代结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创新性代表项目。我们从创新角度研究材料,在保留传统意象的同时寻找新的替代材料。我相信‘香山帮’未来将拥有更多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园林和建筑。”薛东表示。在他看来,“香山帮”的发展要素,首先是让子孙后代看到过去的成果,了解这些伟大成果背后的真实创作过程;其次是跟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工具的进步实现创新。
非遗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冯晓东和记者说:“‘香山帮’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一定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不仅要传承技艺,还要随时代发展和产品功能要求不断改良,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新时代也对“香山帮”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古色古香的商业街成为热门打卡地。商业需求、消防要求等意味着现代仿古街区不可能再用传统木质结构打造。“在仿古建筑的打造上我们大家可以进行许多创新,在保留部分香山帮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提炼新元素,例如用铝合金代替木材等等,让‘香山帮’的建筑融入时代元素是一种发展的新趋势。”冯晓东说。
据介绍,目前香山工坊基地已有59家文化企业和300多家配套建材经营户正式进驻,各自开展业务活动。2023年古建产业产值约20亿元,文化产业实现产值约4.7亿元。基地的发展还为当地创造了2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现在吴中区胥口镇的香山工坊已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高地。
上世纪80年代首开园林出口的“香山帮”,如今在加强国际交流方面也依然走在前。今年7月1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共同承办的“青年与传统营造技艺”国际交流活动在苏州举行。香山帮营造协会专家、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军和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院院长薛东应邀参会,并分别作了“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中国园林漂洋过海”和“青年与香山帮传承”的主题发言,与与会嘉宾一同探讨营造技艺的过去与未来,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开展古建筑技术研讨和技能竞赛、参与各类展示活动、研发新材料和新工艺……近年来,通过香山工坊的不断组织与运作,“香山帮”拧成一股绳,共同开拓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6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由香山工坊组织并选送的五件(套)展品在展览第二部分“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单元”展出,分别展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木作、泥水作两大技艺类别的4个技艺工种,以及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成果。现代式展陈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耦园的花窗、远香堂的泥塑、沧浪亭顶上的泥塑……在太湖古建常设的文化展厅内,由国家级传承人薛福鑫、薛林根一起制作的园林经典部件“诉说”着古典园林背后的故事。
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薛林根表示,自己刚刚接待完一批研学团队,年过七旬的“香山帮”大师如今也兼任起“香山帮”文化的传播工作。作为老一辈的传承人,他认为香山帮的展示不能仅仅依靠一座座静默的建筑,更需要结合当下,寻找更符合年轻人的展示方式。
今年6月,年轻的传承人孙珉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的金鸡湖龙船市集非遗展陈中,通过斗拱和瓦作模型及工具展示、游戏互动等形式呈现“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现场有小朋友直呼“比乐高好玩儿”。
“我们不断参加各类展会、举办非遗课堂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用更当代的方式让这项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喜欢。这也让我们备受鼓舞,激励着我们不停地改进革新传承方式。”孙珉告诉记者。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潮流。香山帮创新开拓多样化传承路径,让古老的技艺与智慧得以薪火相传,让非遗瑰宝融入时代生活,谱写新辉煌。